2021年9月14日刊|总第2627期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风味,《德云斗笑社》第二季在满屏哈哈哈中开播了。

十几个活跃在小剧场的角儿,转身登上综艺荧屏。经过第一季科普,不少网友表示“第一季还认不全的人,在这一季都有了深刻印象。”相比于第一季吃瓜群众与热心粉丝的围观,新一季《德云斗笑社》明显积累了更多观众。

观众缘的扩大,带来了对节目更多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德云斗笑社》在娱乐中带来了现实思考;有人吐槽郭德纲抛弃了传统文化,走上了流量之路。那么,《德云斗笑社》到底质量如何呢?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简单看《德云斗笑社》的节目分为上下两部分,采用的是真人秀+相声竞演的模式。

每期节目的上半期,导演组会以相声为主线,设置现实议题,根据设定的故事情节和故事线进行真人秀游戏比拼。在游戏真人秀中获得胜利的选手,可以拥有队长挑选权,组成团队进行下半场的相声演出PK。

上半场真人秀,下半场专业赛,是不是很眼熟?这样的节目设置多少有点《极限挑战》加《说唱新世代》内味儿了。

然而,两档高分综艺的融合相加,带来的并不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让《德云斗笑社》成了优缺点都更明显的二极管。

《德云斗笑社》上半场的亮点,一是足够搞笑,二是做到了有意义的搞笑。

想象一下,十几位嘴碎、有梗的相声演员聚在一起插科打诨,即使什么都不做闲聊天也能让人哄堂大笑。更何况,上半场的真人秀环节,游戏规则宽松,师兄弟之间缺德作弊、坑蒙拐骗再加上师父郭德纲、大爷于谦和师兄岳云鹏在中间搅乱套路,出其不意的笑点让人忍俊不禁。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严敏导演一直以来追求的搞笑,都是有意义的搞笑。在哈哈哈大笑之后,总要留下些值得人们思考与探讨的话题。在这一点上,《德云斗笑社》做得很好。

在欢笑之外,真人秀环节设置的主题同样引人深思。

第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大饼卷一切”,参演节目的14位相声艺人被分到了不同的职业岗位中,用做饼、换饼来决定比赛输赢。通过做饼、换饼,解读了当下各行各业的内卷现象。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第二期节目将演员的“名头”具体化为“星级”,让演员们脱离光环,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平凡岗位中体验生活。既是反思自己的人生与职业,也探讨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从这一点上来讲,《德云斗笑社》是有深度的。然而,真人秀部分做得过于优秀,则将下半场的专业赛衬得有些索然无味。

相声讲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长年累月深入生活的喜剧技巧,让相声演员足够有梗。但台前十几分钟的表演,却不是靠自身玩梗就能撑得起来的,归根到底还要落在创作上。

而《德云斗笑社》留给创作的时间与空间,并不多。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以真人秀部分的内容引出创作主题,在内容表达上《德云斗笑社》事先划好了范围,缩小了创作的边界。不仅如此,演员们的创作时间十分有限,在真人秀活动过后,仅仅一天时间就要完成内容创作、登台演出等流程。

如此一来,艺术创作成了命题作文,登台表演成了应试教育。

这样的极限创作,在音乐竞技类节目中十分常见,但放在相声表演中并不适用。优秀的相声段子,都是在生活中深入体会,在演出中反复咂摸,经过一次次的表演、反馈、修改而来的。

极限创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思想内容无法深入浅出,笑点的大量失声。

比如,岳云鹏、孟鹤堂合作的《一段悲伤的相声》。节目讲述人们对于“名头”的过分追求,有思考有深度,但因为过于严肃的氛围,使得大量包袱都没有翻响。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可悲的是,很多观众其实也并不在乎演出效果的好坏。

第一期节目结束,在投票环节基础能力薄弱的秦霄贤,因为粉丝众多获得了观众投票第一名。作为师父的郭德纲调侃了一句“可见咱们这个行当,和艺术没有关系。”这是一句玩笑之语,但其中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2005年,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在小剧场崛起。2021年,德云社的师兄弟们通过荧屏寻求更大的舞台。

《德云斗笑社》下半场演出的寡淡,归根到底还是当下相声演员创作时间的减少和创作功力的薄弱。

随着岳云鹏、张云雷、秦霄贤引发的德云相声热,无数年轻人开始关注、了解这个传统行当。不论演员们想与不想,流量都随之而来。观众捧角儿,古已有之,但随着人气愈高,本应该塌下心来创作的相声演员,也走上了拍电影、上综艺的流量之路。

《德云斗笑社》:要流量还是要创作?

节目中常提嘴边的教诲,频繁的q梗递镜头,郭德纲对当下人气最高的秦霄贤,有着期许。可相对薄弱的基本功,也让观众过对于秦霄贤的未来充满担忧。

相声演出缺少了创作,没有了创新,甚至放松了基本功。在德云女孩可以轻易刨活儿的当下,靠吃老段子、抖机灵注定是走不长久的。

就像第一期大饼卷一切中所讲:有人在吃饼,有人在“炒”饼,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人踏踏实实做饼。

【文/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