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没落,一定程度上源于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香港本土造星能力的下降以及部分导演对于转型的不适应也是重要原因。1997年,香港回归了,此后的香港电影也经历了最后的狂欢,一直到2003年《无间道》横空出世之后,香港电影最终走完了自己的绝唱。从那以后,要么是北上与内地开发合拍片,要么就是死守着香港本土这一点点有限的土壤,继续着港片的垂死挣扎。这么多年过去了,香港导演没法重塑之前的辉煌。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如果以时间线来看,回归自然是一个窗口和分水岭,之前和之后的香港电影有着明显的界限,然而从大趋势来看,香港电影要想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成为一种特色,除了在香港本土发掘出来一些特色之外,更多的还是要走出去,不仅仅是内地,整个东南亚都是可以开掘的土壤,如果香港导演们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去做点开拓,香港电影可能就不会像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的片名一样尴尬无光。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两个只能活一个》这是一个略带讽刺的片名,本片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进行了串联,串连起来的故事共同说明了一个主旨,香港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未来到来时候的惊喜的串联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回归之后港人的心态。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游达志这个导演在银河映像这个体系之内还是有所作为的,之前的《暗花》令人印象深刻,冷峻的风格,闪动着的故事,自然是非常贴合银河映像这个品牌的,然而在本片中,冷峻的风格渐渐的淡化,转而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调侃现实的破败,在颓废的外表下裹藏着的依旧是一颗颓废的心。这还是银河映像吗?可以肯定的是,是,它是。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阿武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混混,他没有任何的前途可言,某一天在赌场失意后,阿武决心要用自己的命换钱。换钱的方式也很简单,阿武接了一单活,他要为了八万块钱去杀人。接到活的阿武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在赌场得而运气滚滚而来,转念之间就赢了十几万。这个时候他却不想白白送死了,于是,阿武雇佣了另一个自称是杀手的人,想要求生。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卡雯就是阿武雇佣的人,不过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杀手,她只是一个情场失意的刑满释放人员。因为年少无知而杀人后,卡雯最想做的就是报复自己的前男友,而这个时候阿武找到了她,她却不在意阿武给她的“任务”。报复的怒火始终排第一位。当阿武知道了其中的原由之后,卡雯的大仇得报,而约定的日子到来了,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却产生了情愫,他们还能活着再见吗?影片给出了一种可能和想象,并最终用整个过程呼应了片名。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单纯看这个故事,肯定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除了风格化的摄影剪辑之外,简单的故事往往是会蕴含复杂的道理的,而本片在1997年上映,充分说明了这部电影想要告诉给观众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落魄杀手的叩问,更多的则是普通的港人对于未来的担忧。这个担忧有道理吗?想想也可以理解,失散已久的亲人来寻亲,且告诉你今后你俩之间是强关联,这对于适应了当时的生活的港人来说确实不可在短时间内接受。不接受的结果就两个,要么你在,要么我在。这就是本片片名的真实含义。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然而根据故事的结尾以及本片所表达出来的主旨来说,这样的零和博弈其实是不存在的,两全的结尾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到的,但是却是真实发生存在的。阿武没想到自己可以活,卡雯没想到阿武可以活,然而当这一切发生了之后,除了震惊之外,一切依旧不复存在。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未来是什么,未来将去往何方,这是很多香港导演没有能彻底考虑的问题,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随着1997年的到来而发生彻底的改变,适应了1997年之前的香港导演们,大多转不过这个弯,他们认为自己本该是天之骄子,然而却在历史的滚滚车轮前败下阵来。除了几个北上的导演获得成功之外,大多数的香港导演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在没落中年华老去。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新生代的演员们集体断层,没有年轻演员支撑的香港电影界开始萧条,年轻的导演不是北上发展就是执拗的将自己困在香港本土继续坚守,然而坚守的意义在哪里?香港影视圈还是之前的香港影视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未来却很明朗。求变,永远是生存的意义,而求变的主旨还在于顺其自然。

24年前,这个“隐喻”很明显

两个只能活一个还是两个都活,未来没有到来之前,这里说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的,当未来真的来到之后,生活总会继续下去。到最后,大概率确实是有惊喜。

……

你好,再见